【新冠两周年】盘点韩国抗疫大事记(上)

发稿时间 2022-01-19 17:14
2020年1月20日,韩国报告首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两年过去,韩国与新冠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这场世纪之疫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损害、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还让许多人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2022年农历春节临近,虽然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阴影让节日气氛大打折扣,但新冠口服药的投入使用让韩国再次燃起对抗疫胜利的希望。

在抗疫战斗两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盘点韩国抗疫关键词、回顾大事件。

▲四轮大流行

2020年2月至3月韩国新冠疫情进入第一轮大流行,当时韩国“新天地教”大邱教会内爆发大规模集体感染,由于教会方面不愿配合防疫部门做流行病学调查,该组织遭到舆论口诛笔伐。
 

2020年2月20日下午,在大邱市新天地教会附近,南区政府卫生站人员正在喷雾消毒。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0年8月韩国新冠疫情第二轮大流行的发生也与教会有关。位于首尔市城北区的“爱第一教会”于光复节前后在光化门广场举行非法集会,一度导致韩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上升到200至400例之间。

第三轮大流行起始于2020年11月中旬,由于冬季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以及社会对防疫规定的疲劳感,韩国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000例以上,重症患者一度上升至400例。由于重症监护病床供应紧张,曾发生患者在等待重症病床途中死亡的悲剧。
 

韩国京畿道高阳市一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景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第四轮大流行大致发生在2021年7月,韩国至今仍未彻底从这轮流行中摆脱。据韩国疾病管理厅统计,目前已经累计有70多万人感染新冠病毒,逾6千人死亡。

保持社交距离防疫措施

疫情发生初期,韩国社会舆论对于是否应当采取封锁国境、限制民众外出等高强度防疫措施有过较大争论,由于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等条件限制,韩国选择弹性防疫措施——根据疫情变化和医疗体系负载量等情况,不断调整保持社交距离防疫等级,最大限度保障民众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2021年2月27日,在全州世界杯体育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间隔就坐。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1年底,随着疫苗接种率突破70%,韩国尝试开启“与疫情共存模式”分阶段恢复日常生活,但这一举措导致医疗系统运载负荷过重,韩国政府不得不重启保持社交距离防疫措施。

韩国政府对保持社交距离防疫规定进行了多次修改,首都地区和地方城市的防疫规定也有不同。这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但不断变换的防疫规定也曾一度引发混乱。

▲口罩与疫苗

新冠疫情最初在各国蔓延时,如何解决口罩问题成为衡量各国政府行政能力和民众素质的标尺。韩国通过“生日尾号制度”、医疗大数据等解决了口罩供应难题。与欧美国家相比,韩国民众积极配合政府防疫规定,室内外佩戴口罩,大幅减缓疫情传播速度。如今戴口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摘掉口罩的愿望或许短期内难以实现。
 

韩国口罩购买“生日尾号制度”即按照出生年份尾数限制购买人数:尾数为1和6者只能在星期一购买,2和7在星期二,3和8在星期三,4和9在星期四,5和0在星期五购买,周末仅供当周没有买到口罩的人购买。 购买时,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每只口罩价格将定在1500韩元,每人每周限购2只。【图片提供 韩联社】


综合临床数据、成本等因素考虑,韩国选择直接购买国外疫苗。2021年2月,韩国首先面向医护人员和高风险人群接种。随着供应量的提升,过去一年韩国普通民众和青少年疫苗接种进行顺利,成为较早突破70%接种率的国家之一。目前“加强针”接种工作正在进行,有九成以上疫苗有效期即将失效的民众追加接种。虽然社会千呼万唤的疫苗未能明显遏制疫情扩散趋势,但在减少重症转换率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1年2月26日,韩国多地同时施打“第一针”疫苗。图为首尔市芦原区保健所的工作人员接种新冠疫苗。 【图片提供 韩联社】


相关报道:
【新冠两周年】盘点韩国抗疫大事记(下)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