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想要选几本书送人,网上翻了一遍,儿童书籍里热推的绘本类图书,绝大多数是引导孩子如何增强防范意识、如何训练专注力、如何自律、如何管理情绪等早教类图书,虽然配上精美有趣的插图,但教育的信息无处不在,看似轻松的一本儿童读物,却时时提醒家长:需要教育。
几周前,中国电视剧《虎妈猫爸》被炒得沸沸扬扬,这部以“中国式教育”为主题家庭喜剧受到不少年轻家长的喜爱,他们一方面有着感同身受的教育观,另一方面也在借此探讨,初为人母,怎样教育子女才是最佳的方式。
2011年,因出版《虎妈战歌》引发中美育儿观念激战的美籍华人蔡美儿自称“7岁的女儿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会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诸如此类的教育手段,观众在这部《虎妈猫爸》里尽可看到。引发中美育儿观大战的,则是这样的强硬教育手段,是否是当今儿童(学生)所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精神和理念,是趋势,还是父母为了子女健康成长该摒弃的不必要因素?
电视剧中,女主角由一个严厉的“虎妈”,经过女儿由于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失语意外后,反思发现,除了学习、成功、目标等这些“人生未来”外,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孩子们在此年纪应该享有的生活。随着电视剧的开播,不少网友跟随剧情回忆着自己上学时的经历:趁父母不在家偷看电视、晚上偷懒装睡逃避额外作业、父母强压就向爷爷奶奶避难……一系列共感无疑支撑起这部剧想要引爆的话题:填鸭教育的童年,我们快乐吗?
有记者采访蔡美儿,问她将来是否会后悔,她说相信孩子最终会理解自己。剧中“狼爸”便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导演有意安排一位执拗并极端的家长角色:不允许考试不拿第一、作业有错便要撕掉重写、不允许学习以外的生活、学习不能讨价还价……中国教育的极点凝聚成如此人物,于是有观众称:狼爸太可怕了;紧接着,又有人回复,我就是这样教育孩子。同样的,这一类家长也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中国的父母认为,让子女现在刻苦是为了他们将来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同为东方人,韩国的父母强势教育孩子,则为了确保子女作为人才资源,能够在未来脱颖而出。
《纽约时报》称,韩国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小时,睡眠通常在5.5小时左右,为的是有足够时间学习。在正规课堂外,韩国私人补习班也极为普遍,高年级课程的辅导甚至会持续到凌晨1点。这似乎比中国教育更显极端,有媒体指出,“韩国的教育制度既鼓舞人心,又令人生畏。”
《纽约时报》数据显示,韩国75%的学生就读于全国10万个补习班。早在2012年,韩国私教方面花费就高达179亿美元,占总体消费支出的12%。这些“企业化规模”的补习班几乎成为了“韩国教育体系的支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韩国是家庭在教育上花费最多的国家,许多韩国家庭近一半的收入花在补习班和著名补习班附近的“学区房”上——就像电视剧中,甚至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一样,这些都被视作“成功的跳板”。
“在韩国,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头等大事,父母通常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取得好成绩“,从2009年开始就在韩国职教的肖娜·布朗恩说,“韩国人从学龄前就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而且‘要确保他们比隔壁孩子表现更好’。”
同样年龄的西方儿童,此时的生活却被各种奇趣自然充斥。一则新闻说的是,英国威尔士的一对夫妇在一年前决定,要给两个上小学的女儿以此难忘的家庭教育。为了这次教育,他们用积攒了9年的积蓄,给孩子请了一年假带她们出去环游世界。途中各处生活照让网友羡慕不已,讨论的话题无非一个——童年,需要何种教育?
电视剧结尾处,虎妈终于明白,让孩子终日沉浸在学习压力环境中,虽然未来会“成功”,但造成的一些心理阴影却无法磨灭,才决定也给孩子请了长假,到菜田里感受“童年生活“。不过,众多家长却不能忽视一个前提,同韩国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的人口基数众多,单以西方教育做模板,无压的环境或许并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我个人认为,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纪律和刻苦钻研。其实,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蔡美儿
文/王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