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了各种“羞耻症”, 这与之前的“精致羞耻症”、“美丽羞耻症”等表达意义上如出一辙。这些话题被纷纷转发后,众多网友对号入座,表示自己同样也被“确诊”,焦虑由此应运而生。
这些症状命名都是关于生活的衍生词,网络或媒体为引起大众共鸣得到流量而持续制造各种不必要的标签,强迫我们去正视平时我们并不在意的碎片化的话题。看似是想表达穿衣自由,实际上是给自由套上了枷锁,有人发问就会引起众人思考“对错”, 潜移默化地使自由不再那么自由。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