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之声】记者眼里的邢大使和中国使馆——写在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日前

发稿时间 2022-08-16 09:02
“欢迎大家来中国大使馆”——这是2020年2月4日邢海明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召开就任记者会时和记者们说的第一句话。当时新冠疫情在武汉开始暴发,韩国舆论要求禁止中国人入境的讨论正酣,韩国年轻一代当中反华情绪开始上升,在这个关头来韩国赴任的邢海明可谓“临危受命”。笔者作为一名在韩国媒体工作的中国记者, 近两年有幸采访到数场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活动,今借此机会聊一聊我对大使和使馆工作的一些浅显感受。
 

2020年2月4日邢海明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召开就任记者会。 【摄影 记者 李剑】


首先是近两年中国大使的“活跃度”明显上升。赴任之后邢海明大使开始密集会见韩国各界人士,韩中交流的大小活动也都如数参加。邢海明的活跃引发了韩国媒体对时任驻华大使张夏成的不满,《中央日报》曾经刊登文章对中韩两国大使外交活动作对比,说张夏成太“宅”,还有记者说“政府为什么要派个教授(张曾是高丽大学教授)去当大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邢海明在媒体上保持着稳定的高曝光量、及时回应两国外交热点话题,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活跃并非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大使对工作确实很有热情。

其次是邢海明大使本人擅长调动外交场合氛围,但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今晚这顿饭我请了”——今年6月20日的一场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上,这是保守政府成立以后举办的首场大型韩中活动,出席的嘉宾们都显得有些“小心翼翼”,而邢海明大使用韩文说出这句话为贺辞收尾,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热络起来、掌声不断。“佩洛西的政治闹剧无法阻挡中国完全统一的大势”——今年8月3日邢海明出席在韩清华大学校友会时用坚定、洪亮的声音向媒体阐释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且在媒体发表文章详细解读台湾问题历史经纬和现实情况。笔者虽不了解外交工作原理,但从邢海明出席的活动现场感受来说,懂得轻重缓急、张弛有度是职业外交官非常难得的宝贵品质。
 

2022年3月11日上午,在首尔市汝矣岛的国民力量中央党部,邢海明(左)向尹锡悦转交习近平贺电并合影。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另一方面,在疫情特殊背景下,使馆工作仍保持高效与细致。2020年夏季,韩国新冠疫情逐渐加剧,口罩和消毒水成为了当时稀缺的战略资源。经过中国政府和使馆的努力,贴着“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防疫物资车辆驶向大邱市,此后针对企业人士的“快速通道”开通给全球树立典范,来自使馆的“健康包”让在韩华人感受到来自故乡的关爱。使馆会客厅内原本只摆放了一面中国国旗,在有一次与韩国媒体代表们会面后,邢海明嘱咐使馆工作人员在客厅里再摆放一面韩国国旗——此后韩中人士在客厅里会谈的新闻稿件中,五星红旗和太极旗并列而立。
 

2020年2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中)与馆员一起为大邱加油。 【图片提供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


还有就是中国驻韩国使馆推出的政策介绍类文章更加接地气,可读性变高。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以制造业为主的许多外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有媒体将此形容为“脱中国”、“逃离中国”,还有调查报告称八成在华发展的韩国企业认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在华营商受到“差别对待”。对此邢海明在媒体发表《对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思考》的署名文章,对中国投资环境及相关政策规划进行介绍。其中大量通俗易懂的表述、简单明了的论证令人印象深刻,文中“近来我同包括全经联在内的韩国企业界人士接触时,大家都向我表示,在华经营状况很好,赚了不少钱,继续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和市场潜力”让这篇政策介绍类的文章可读性大幅提升,对韩中两国读者了解政策起到很大帮助。

8月24日是中韩建交的纪念日,由于媒体采访、建交纪念活动数量的增加,大使和使馆工作人员也在经历着高强度的工作,在此道一声辛苦与保重,也希望两国关系能在两国政府与国民的努力下越变越好。

相关报道:
对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思考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