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正“冷战”将重归于好

发稿时间 2013-10-10 14:29


据中新社报道,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日前在瑞典揭晓,3名美籍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亚利耶(Arieh Warshel)分享奖项。不过亚利耶表示,他和卡普拉斯 “正处于冷战期”,不过诺贝尔奖将让他们重归于好。

报道称,以色列裔美国人亚利耶表示,他在获奖后曾与莱维特短暂对话,但目前还没和卡普拉斯“破冰”。72岁的亚利耶说:“我和另一名得奖人还处于冷战期。”他补充说,自己曾与莱维特和卡普拉斯共事。

不过他不愿意说明“冷战”原因,仅说,“我会开始跟他说话,我也许会要他请我吃晚餐。”

亚利耶称,诺贝尔评审委员会人员在凌晨2点致电通知他获奖,然后他陆续接到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和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祝贺电话。内塔尼亚胡请他简述自己获奖的研究,但先声明不保证听得懂。

亚利耶说:“所以我用1分钟简介我的研究。内塔尼亚胡听懂了,然后他说从现在起,他会逼他的部长们在1分钟内把话说完。”

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表示,3位得奖人因研究出计算机仿真方法,用来了解与预测化学反应过程而获奖。委员会说:“反映真实生活的计算机模型,对今日在化学上获得的大部分进展相当重要。”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在上世纪70年代,这3名科学家为借助电脑程序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及其结果奠定了基础。

3人结合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设计出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面对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复杂电子毫秒间的快速运动,依靠过去用塑料球和小木棒来创建分子模型的办法,无法实现描绘化学反应全过程的美好愿望。即使化学家选择使用量子物理学计算化学反应过程,繁杂的计算过程与巨大的计算量也只能应付小分子的化学反应。

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是化学界的革命。通过该模型,科学家实现了用电脑监控微小而瞬间的化学变化,从而能将催化等过程最优化。例如在模拟药物如何到达体内靶蛋白的实验中,电脑可直接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原子执行量子理论计算,精确分析出药物发生作用的全过程。

皇家科学院还说,深入了解化学过程,可以使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发挥最大效用。

卡普拉斯为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拥有美国和奥地利国籍。他193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莱维特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拥有美国、英国和以色列国籍。他1947年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亚利耶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大学教授,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国籍。他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1969年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上世纪70年代,亚利耶与卡普拉斯在哈佛大学合作,开发出一套结合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电脑程序。亚利耶后来在剑桥大学与莱维特共同开发一套程序,可用于研究酶。

图片说明:获奖的三位科学家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