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东亚之路-制作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意义与方案

发稿时间 2009-10-30 19:03

1. 序言: 通往东亚之路

噫吁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靑天,
      (略)

通往东亚之路可谓极其艰难。它或许比李白所颂吟的蜀道之难还要艰难。

近代以来我们为了寻找迷失的道路而竭尽了全力。我们有过各奔前程,有过走错了路而吃尽苦头的经验。可以说,为寻找正确的道路所付出的我们那一段辛酸的旅程都毫无保留地凝聚在所謂‘东亚話語’里了。

自史前时代大陆与韩半岛,日本等东亚各个地区随着种族迁移,文化交流保持了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已被稻作農業的传入以及道具樣式的相同性,神话母題的類似性等诸方面的研究证明。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逐渐频繁起来的东亚各个地区间的交流,直至汉代因战争·交易等原因才步入正规。汉代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确立的时期,当时已成立的汉文学和儒教以汉学·汉文化等的名義长期影响了周圍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代从汉族政权立场上来看,可称是混乱时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大陆与辺緣地区,东亚各民族间的交流已极其频繁。直至唐代东亚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

唐代以魏晋·南北朝以来所推行的文化,民族混种性爲根底实行了开放,包容政策,即体现了所謂汎中國(Pax Sinica)。首都长安作为国际都市,有各民族在此居住。长安城的模式后来直接在新罗的庆洲,渤海的上京,日本的平成京体现。当时的跨国的,多民族的状况可称之为当今全球化现象的先驱。它就是C. A. Van Peursen所言的“文化是动詞”這一句話的真实体现。

但宋代以后东亚各国由唐代的频繁交流转向渐渐疏远。尽管如此以朱子学为中心的儒教成为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共同的统治意念。它不同于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平衡发展的唐代,宋代以后的中国没有摆脱掉儒教独尊的体制,喪失了思想上,文化上的开放性与弹性。

其结果到了近代,变得无法迎战西方列强而最终沉没崩溃。教条主义盛行的儒教王国-韩国变得更加凄惨,导致丧失了国权。只有在佛教,儒教,土著思想方面有思想沟通的日本,经过了蘭学等过程,顺利地引进了西方文明而很早就进入了近代化,这已是众所周知的。

自史前时代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拥有历史经验与文化遗产的东亚各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受到外部强大力量的冲击而被打破,解体,开始走上了各自谋求生存的道路。

例如打起‘脱亚入欧’的旗帜来与所謂‘亚洲的恶友’断绝关系的日本,由于曾是东亚内部秩序的天朝体制的打破,从而對韩国,越南等国家丧失了宗主国地位的中国,这些都意味着东亚各国已开始步入各自不同的斗争环境。从此以后东亚各国在世界体制的大循环结构中不断地经过磨练终于跨过近代的惊涛骇浪直至今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虽然美·苏两国的冷战体制占了优势,可又因苏联的瓦解,美国暂时称霸全球。随着EU(欧盟)的成立,中国·印度的崛起,东亚经济的飞跃,世界进入了多元体制,全球化与地區化成为必然趋势。

所谓‘东亚話語’就是在全球地区化时代寻求摆脱强国的支配,形成力量均匀,体现多元体制,拂拭一国主义,结成政治·经济·文化的联带,追求东亚地區共同体而出現的。

2. 东亚話語的过程

东亚話語从狭义的观点上看,就是指上述的全球地区化时代追求多元体制的产物,但从广义上, 这种主张过去也曾提到过多次。例如太平洋战争,当时的日本打着抵抗欧美列强的旗帜高呼"大东亚共荣论"。

在皇国史观的基础下所提出的这一主张,共荣谈不上,反而却带给东亚各国深刻的伤痛,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绝对容不得一国霸权主义。1970年以后西方学者以及在美华侨学者在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鼓舞下,推出‘儒教资本主义论’作为东亚发展的假设理论,有一时期虽然也引起过多方的关注,但由于它有过度相信资本主义,中华思想的再现等嫌疑,没能够发展成打破国民国家界限的对策。

韩国在1990年以后开始打破了以往的一国中心东亚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了东亚話語。例如在人文科学领域里有季刊『创作与批评』,『想象』,『东亚文化与思想』等集团,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有季刊『传统与现代』以及韓白研究财团等积极踊跃地参加了讨论。

其中自一开始就积极主导話語的集团有『创作与批评』和『想象』,他们所提出的主张,我们不妨试看一下:『创作与批评』集团早在白乐淸先生所倡导的民族文化论的基础下展开了讨论。他们通过脱近代․克服近代,以创造出超越资本主义的替代文明与替代体制为目的,现在也在不断地企划东亚联带。

他们自近代起就以历史和政治形势分析为主线进行了讨论,在此过程中他们重点采用了各种社会科学的观点。『想象』集团却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没有标榜东亚联带,反而小心翼翼地提出要采取政治,经济的联带首先必须要参照过去的事例,从微观上确认文化的共同性。他们这样通过‘看清东亚文化’运动不但探索了东亚传统文化的价值性,而且还站在‘周圍文化论’的立场上对西方的东方主義(Orientalism)和东亚内部存在的华夷论进行了批判。

到了2000年,大多数集团解散以后,东亚話語被『创作与批评』集团主導。但是2000年以后的『创作与批评』集团在东亚話語方面开始有了一些变化。那就是摆脱掉了以往对中国的政治路线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所持有的理想化的倾向,开始产生了一些批判认识。这种变化可看作是由于2000年以后出现的韩国和中国的历史问题․文化纠纷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政治,文化主体性认识。

这种认识對东亚内部的强国(中国·日本)与周圍国家以及辺緣种族(包含離散民)间的紧张和纠纷關注, 而採取一种使强国变得相对化、脱中心的策略。在此过程中他们展开了‘从周圍看东亚’的讨论。因此“重新树立周圍的主体性......挖掘出被压迫的多元主体的呼声”来欲求实现“克服东亚论的国家主义”的‘周圍的’觀點,体现了『创作与批评』集团具有了比以前更具内实性的东亚話語。
 
3. 通往东亚共同体的捷径 - 共有文化的探索

一览国内外所提出来的东亚話語的主要内容,我不由地想到所有希求东亚共同体的討論之那里面还存在着对共有文化的認識。帶共有文化的認識不管是在人文科学领域的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討論都具有的倾向。例如不用说儒教资本主义论就连『传统与现代』·『东亚文化与思想』集团也对儒教文化倍加关注,『想象』集团也在神话·道教·传统小说等古典叙事与想象力方面对儒教文化进行了深入彻底的研究。

『创作与批评』集团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共有文化但却肯定了“可称之为共同的文化遗产或是在历史长河中传下来的特定地區的交流实体”。这一众论提示我们应采取向东亚共同体迈出最有效,切实际的步伐。最近从韩国与中国·日本发生的历史问题·文化纠纷,我们可认识到文化也会被政治,理念所利用,但过去的事例证明它要比追求政治,经济共同体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容易达到情绪上的同一,导致陷入本国中心主义的可能性相对薄弱一些。 

但1990年以后用微观的方法来确认文化共同性工作的成绩不比活跃地展开話語的情况好。今日积极带动东亚共同体的知識人集团 -『创作与批评』的组成人员几乎都是近现代史或是近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的人员,因此有关对东亚話語的主张也都集中在近代以后,而且很大程度的偏重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他们虽然也强调 ‘文明遗产’即传统文化的创造,但这其实也只不过是唱高调而已。

在诸多集团里做到了排除儒教坚持共有文化,实现了重大意义探索的集团当推『想象』集团了。他们在‘看清东亚文化’运动中遵循的东亚叙事共同点以及现代型接受等话语足以证明这一点。有关这个方面的话语,该集团解散以后也仍然由组成成员们坚持接受并确认在文化产业․創作․批评等领域中的东亚共同的叙事性工作。

正当话语集团们对东亚共有文化的探索仅限于唱高调或是停滞不前,甚至沉醉于空谈空论之际,李御寧先生却迈出了扎扎实实地探索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第一步,亲身发挥了既实际又细致入微的探讨精神。先生在世界是从政治·经济理念分为两极化以后,再由它转变到以文明·文化为基础的多元体的国际形势的认识下,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认清韩․中․日三国的文化编码建立共同的语言和想象力,确立思考方法,打下东亚共有文化的基础。为做到联系实际先生采用了历史性的,价值中立性的具体比较法,即对具体的对象和形象进行比较,以便找到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第一次进行的工作即为"通过四君子与歲寒三友,分析韩․中·日的文化编码",其研究成果终于在2006年以梅·蘭·菊·竹·松的称呼与世人见面。第二次工作现在先生的主管下由韩․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所来负责进行有关12支的分析工作。 

先生的此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渴望结成东亚共同体不是宣称,空谈,而是微观地确认并检验了实际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二,不是从连文化共同性都很难下定义的东亚做起,而是由韩․中․日领先做起,这为结成文化共同体靠近了一步。第三, 文化遗传基因或文化编码概念的引进摆脱了文化共同性的抽象性,进一步分清了它们的相同与不同。这些概念有利于掌握韩·中·日的文化共同性,也有利于推动数量化, 图式化的操作。

4. 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地图制作的意义与方案

韩·中·日共有文化的探索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我们可把它比喻成是制作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地图。此项工作将成为东亚谈话语兴起走向联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实践,它的意义大体说来有以下两项。

第一,就东亚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来看, 此项工作不仅保证东亚的文化主体性而且还将对逐渐趋于一体化的世界文化赋予生态多样性。近代以后的世界文化主要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编成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东亚地区的文化主体性开始走向薄弱。

这种现象在自由的想象力的世界里也不例外。比如青少年再也不把龙视为吉祥之物而把它视为邪恶的怪物,有人鱼姑娘在而人鱼叔叔是否也存在他们想都不想。文化主体性丧失的标志即象征的乖舛与想象力的顚倒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随着古希腊罗马神话高踞想象力的世界,全世界的文化现象也都要以特定地区的神话主题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来说明,作为普遍机制横行天下。东亚民族的神话与地中海沿岸民族不同,在东亚民族的神话里几乎找不到杀父意识。

无视文化出土的差异而把仅在特定文化中成立的假设视为传家之宝沿用下来,这就是我们当今面临的现实。弗洛伊德(S. Freud)若是作为东亚人接触到东亚神话的话,那他还会创造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来吗? 为何我们创造不出以东亚神话为基础的像俄狄浦斯情结那样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文化呢? 如若成功地制作成东亚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话,我们就会建立一种深入彻底地说明东亚的假设理论。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能够确立东亚文化的主体性以外,还会为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尽一份力。

第二, 就东亚文化内部观点来看, 此项工作不仅能够确认出东亚各国的文化共同性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在共同性里存在的差异,使其有利于增进东亚各民族间的理解最终达到真正的联带。为了达到真正的联带必须得先做到承认共同性,同时还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不是压制相互间差异。

最近网上搞得热火的韩․中之间的文化纠纷可以说是只把共同性看在眼里,而没看清相互间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比如就端午节的归属问题所发生的争论,就是把端午节看成是源于中国的,后来传入到东亚各国的民俗,即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实际上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是与中国不同的,它纯属土著文化。这是由于没有摸清同名异实而造成的一件憾事。

因此不要急于求成做到联带,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树立一种确认东亚内部的特殊性,接受各国的他者性的互惠意识,我们一定会在制作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过程中经验到这一阶段。

接着就制作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方案,不妨再思考一番。因为此项工作已由韩․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所有效地进行,所以我在本文中将再一次提出包括过去所采取的方案在内。

第一, 像意识形态․ 思想等巨大話語的抽象化的比较,不如组成现实生活的细节比较有效。李御寧先生在抽取文化遗传基因时首先对既有中立性又有历史性的具体的对象加以关注。先生的这种方案非常符合从微观上确认各国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同时就有关选择具体的对象时我们有必要参考东亚的事物分类法。『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传统类书的分类法显然有别于今日通用的Carl von Linne 的西方分类体系,但它却体现了东亚人辨别事物的固有的认识。因此它将会对选择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具体对象时提供帮助。

第二, 文化遗传基因在文化的另一面跟遗传基因在人体深处操纵我们一样,很可能也是一种束缚我们的主体性实体。人类作为会说话的动物,他不仅通过叙事来形成主体性而且还发出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由此可见神话․ 传说․ 民譚等传统叙事里面深藏着该民族的风土习俗和随风土习俗而产生的固有的文化编码。例如西方妖精故事广为流传,但以韩․中․日为首的东亚文化圈却是神仙故事占优势,妖精故事很少见。相反西方民间故事里几乎找不到神仙,仅有圣者․圣女而已。因此可以说神仙是和西方妖精对等的,是表現了东亚人的内心深处潜在着的本能和欲望的文化象征。

第三, 制作文化遗传基因地图,最好是由非政治色彩的大学或民间团体研究所来负责。同时韩․中․日三国的研究所若能互相切磋共同制作,再好不过。为了不再重蹈复辙,陷进特定的政治目的,本民族中心主义,我们渴望制作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主体应是民间团体。

五. 结论 - 梦想成为东亚人․ 世界人

可称之为道教大藏经的『道藏』里有本叫『金液還丹百問訣』的书,里面有段非常有趣的记录。
    
昔李光玄者, 渤海人也. 少孤, 連氣僮僕數人, 家積珠金巨萬. 光玄年方弱冠, 乃逐鄕人, 舟船往來於靑社淮浙之間, 貨易巡歷. 後却過海遇一道人, 同在舟中, 朝夕與光玄言話巡歷新羅渤海日本諸國. 光玄因謂道人曰, 中國豈無好事耶. 爭得過海遊歷. 道人曰, 我於世上喩若浮雲,     心無他事, 是以過海...... 後至東岸下船. 道人自欲遊新羅渤海, 告別光玄。

渤海人李光玄在航海途中遇到的道人把新罗․ 渤海 ․ 日本等地当成自家周游该地。据『金液還丹百問訣』的下一段内容,李光玄后来去唐游完天下名山以后,最后到达嵩山。一直在那里修道直到生命的结束。我们通过李光玄为贸易和求道,周游各地,定居中国,道人自由自在地游历东亚各国的记录,能够感悟到中世纪游牧的主體之另一面里所隐藏着的世界市民意识。我们可把它称之为东亚世界的市民意识。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慧楚,崔致遠․ 張保皐․ 圓仁等著名人士以外,还有一般平民百姓也都以道教为本共有了四海,这一事实超越了我们近代以后因侵略与冷战,纠纷而导致相互断绝关系,生活下来的我们东亚人的通常意念。

今日我们的意识果然比唐代的李光玄自由多少? 身为东亚人是否共享着同一世界同一文化呢? 回答却不是那么肯定。但是就如上文所述,近代以后东亚共有文化看似已被瓦解,但其实的确存在无疑。制作韩·中·日3国的文化遗传基因地图的所当为之依据就在此。此项工作不仅能唤起潜在的东亚文化的共同性,而且还将成为结成共同体的基石。

那么今后将要成立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应具有怎样的良好面貌? 李御寧先生早就预见到它是今后具有宗教多面性的,东亚文明所要治愈和克服的,跟基督教文明的排他性不同的一种对策。先生的发言蕴涵着有关东亚文明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东亚文明要像西方文明对立理论似的,不要仅限于‘东亚式的’片面的,排他的理论,而要把它升华为世界的,人类普遍的原理。虽然我们的东亚共同体始于地区性的,但我们最终要克服东西方间的对立,追求并达到"最后到达的......那个叫不出什么来的东亚文化论"或是“越过东亚加强人类认同的世界”阶段。

正在向政治, 经济东亚共同体迈出的脚步愈来愈加快,欧盟(EU)也在顺利发展之际,向东亚文化共同体迈出的制作韩中日文化遗传基因地图所具有的既具体又实际的意义可谓极其重大。虽然开端微不足道,但其結果昌大的課業摆在我们面前的。/郑在书(梨花女子大学 中文系 教授)

(这片文章为已发表在首届韩中日文化国际研讨会的。)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