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三十年名人访谈①】“万折必东”——我眼中的韩中议会外交

发稿时间 2022-08-22 15:48
【编者按】

“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三十年前的夏天,我们怀揣对彼此的好奇和期望,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一起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孔子曰:“(黄河)其万折也必东”,引申出“万折必东”一词,寓意万事不管遭遇几多曲折,总会按照历史的规律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这句话一直被我铭记在心。

韩国和中国的关系又何尝不正像黄河一样,在30年的历史岁月中蜿蜒曲折地向前发展呢?近来的韩中关系让我再次想起“万折必东”这句话,从微观上来看,最近的两国关系好似向着“脱钩”的方向渐行渐远,但从宏观上来看,我认为韩中两国关系正从现有的数量上的发展向着质量上的发展进行转变,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韩国应在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机制和韩中日共同参与的东北亚地区和平机制下谋求和平及国家利益,因此需同时包容对华和对美外交。我认为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并非意味着在中美之间选其一,而是遵循“万折必东”的规律维护我们的发展道路。

我作为政治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展开议会外交来缩小韩国两国之间的分歧。我曾于2005年9月以开放国民党议长身份、2019年5月以大韩民国国会议长身份两次正式访问中国,身体力行地践行议会外交。

▲2005年9月首次访华

2005年9月22日至24日,我对中国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当时我是以开放国民党议长身份,受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邀请踏上北京的土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我与刘云山部长就加强两党之间的合作交流交换协议备忘录。韩中两国虽政治体制不同,但通过议会外交扩大两国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23日,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当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中国当时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国,为9·19共同声明的签署付出了巨大努力。我当时向胡锦涛主席传达了卢武铉总统的诚挚谢意,并提出了努力履行9·19共同声明的合作原则。

回顾过去,2005年可以说是韩中两国关系发展的黄金期,我在访华期间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韩半岛及东北亚区域等一系列合作似乎都很顺利。此后尽管时间流逝、形势变幻,历史潮流蜿蜒曲折,也遭遇了重重难关,但韩中关系始终“万折必东”。

▲2019年5月第二次访华

2019年5月6日至8日,我以国会议长的身份再次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此次访华对我个人来说并不容易,当时我刚刚做完心血管紧急手术,健康状态不佳,但为了遵守与中国的约定还是踏上了访华之路。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和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进行了交谈,栗战书委员长在交谈中得知我健康状况不佳,多次向我表示谢意,令我深受感动。我强调此次来访时机重要,并向中方提出恢复韩中议会外交、呼吁中方在推动韩半岛和平进程上发挥重要作用,妥善解决萨德争端,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进行合作等建议。

与2005年那次相比,2019年这次访华无疑遭遇了不少困难。我切身感受到北京政界的氛围发生变化,在重重困难下,我作为韩国国会议长与栗战书委员长的会谈为两国的议会外交创造了合作空间。

【结语】

我在上文中对2005年和2019年两次对中国正式访问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是对我和中国之间关系的介绍。在这所有过程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无信不立”,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也是万“万折必东”的重要原动力。韩中关系不能被一些细小分支而羁绊,而应沿着两国交流的历史洪流奔涌向前。(作者为前大韩民国国会议长、现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名誉委员长文喜相)
 

前大韩民国国会议长、现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名誉委员长文喜相。【图片提供 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