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之声】'混血电影',虽不同却相同

发稿时间 2022-06-30 17:39
朴赞郁导演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中主竞赛单元摘夺“最佳导演”奖的电影《分手的决心》于6月29日在韩国上映,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30日数据,《分手的决心》首映便吸引11.4万人次观看,在票房榜上排名第二。该电影为韩国演员朴海日与中国演员汤唯主演的爱情片,汤唯的出演让中国观众对这部韩国电影倍加期待。

在刚刚落幕的戛纳电影节上,共有两部韩影入围竞赛单元,分别是上述朴赞郁导演的《分手的决心》,以及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导演的《掮客》。同时,这两部电影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奖与最佳男演员奖,中韩日各媒体聚焦于这两部电影,中国女演员汤唯自2010年与韩国演员玄彬合作韩国电影《晚秋》后进军韩国影视市场,导演朴赞郁称:“策划之初,便定下了朴海日与汤唯担任主角,女主为中国人的设定也为汤唯所作。" 而同样入围戛纳的《 掮客 》由日本导演执导,却又为何称之“韩国电影”呢?《 掮客 》 由韩国电影公司负责制作和投资发行,其演员均为韩国演员,因此归类于韩片。

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通过诸如此类的合作,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各国艺术交流与大众对他国文化的认知,首先,不同国籍演员与导演间的交流,不同国籍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实质都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上,不同国籍创作者的合作,提高作品传播度的同时,吸引更多各国大众的关注,向大众展现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因此,导演本身、电影本身都应体现更广阔的世界观,思考怎样才能使一部作品受多国大众共识与共感。

文化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包容,相互间尊重与理解的产物,虽成长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怎样在众所周知的故事里,制造能使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下成长的观众们为之共鸣的点,使不同的观众在观影的瞬间进入一个相同的世界? 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通过一部作品得到交流,这或许便是电影大众艺术本身需要关注的。

 

《分手的决心》海报【图片提供 电影振兴委员会】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