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成功一天都不到,韩日两国围绕“强制劳动”的解释又产生了摩擦。
日本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5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上用英语发言,“日本已经准备好采取措施让世人了解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有大量韩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被违背本人意愿地带到部分设施,并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劳动,日本政府当时也实行了征用政策”。
在提到被迫劳动时,佐藤地使用了“forced to work”这一词来表达。韩国政府官员评价认为“这是日本在国际社会首次提到曾经在战时强征朝鲜劳工,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的解释打破了这种暂时的“友好”氛围。
据日本媒体6日报道,岸田文雄在明治遗址申遗成功后就佐藤地的发言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强制劳动”。而部分日本媒体也在报道时也弱化了“被迫”的含义,仅仅翻译为“让(劳工)劳动”。
有忧虑认为,围绕如何解释强制劳役的争议若进一步扩大,将成为影响韩日两国关系改善的不利因素。
此前韩日在日本申遗前就如何反映强征劳工这一点展开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一致。韩国外交界认为,这将有助于维持上月两国借建交50周年这一契机重启的对话模式。
韩国外交部长官尹炳世在此前的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这次的问题通过对话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希望借此机会韩日两国能够共同摸索良性的关系发展之路”。
韩国部分政府人士认为,岸田文雄的这一表态是因意识到了日本国内的保守舆论,而且日本政府坚持认为,日本已在1965年的《日韩基本条约》中解决了强征劳工的赔偿问题。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