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人到救世主:美国银幕上中国人形象的变迁

发稿时间 2015-01-11 14:33
美 영화속 중국인 캐릭터로 보는 중국의 위상
据新浪报道,从傅满洲到暴风赤红,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在一个世纪内经历了显著的变迁。这一变迁即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昭示着中美两国关系的阴晴和东西方文化的隔膜与交流。让我们一同回顾中国形象如何在好莱坞慢慢崛起。
 

▲ 早在默片时代,美国影人就把中国人的形象搬上银幕了。受19世纪末以来的排华运动的影响,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博士”开始活跃在美国影坛上。傅满洲被塑造成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奸诈邪恶的形象,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

1937年的《大地》改编自赛珍珠的同名小说,该片获得多项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中善良勤劳的王龙夫妇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真正执着于土地,视土地为生命。影片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进行了更加实际和更加细致的刻画,使得美国人从电影中得到了对中国人总体形象的广泛印象。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由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此时美国影坛出现一系列反映中国抗战的电影。1944年的《龙种》同样改编自赛珍珠小说,讲述了中国一个宁静的村庄遭到入侵后的巨大变化。倔强的进步妇女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1958年的《六福客栈》设定的背景是中国抗战时期,英国女传教士葛拉蒂带领其收留百名孤儿经历爬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转移至后方。本片体现了美国民众对中华儿女的反侵略精神的同情,但在片中,贫穷愚昧的中国仍需要西方人的帮助。
 

▲ 1949年至1972年中美建交前,由于中美两国的对峙和敌视,使中国人再度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美国大众文化。《水深火热》(1954)描述一名共产主义者试图在朝鲜或满洲投射原子弹嫁祸美国,一位美籍华人从那名“赤色分子”的阶下囚那里得知情报,舍身阻止了这一阴谋。

007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著名系列,1962年发行的《不博士》单元讲述了詹姆斯·邦德只身深入中国不博士罪恶魔窟,粉碎了其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将核弹头对准美国的军事基地的阴谋。不博士是傅满洲形象在六十年代的翻版。冷战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在好莱坞中国形象的工作坊里立杆见影。
 

▲ 1970年代,好莱坞拍摄的中国功夫片风行一时。其中,由李小龙领衔主演的一系列功夫片反响强烈。李小龙在打破华人“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的同时,无意中也为华人树立起一种新的刻板印象:那就是中国人都能打、中国人只能打。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也被限制在了功夫高手之中。

后来进军好莱坞的成龙也并没有摆脱拳脚功夫大于人物性格的角色,没有太丰富的性格、没有太立体的形象,而且成龙在影片中对白人女性角色始终缺乏吸引力。
 

▲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展,迪斯尼“公主奇缘”系列传奇也穿上中国古典文化的外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被改造成为“英雄冒险”的好莱坞经典故事模式。而花木兰形象的卖点,仍然在于西方人对于东方异域文化的神秘感和猎奇感。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同样是好莱坞功夫电影的延伸,但或多或少融入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元素。片中阿宝的师傅,是一个深谙中国武术内涵和哲理的角色。他明白什么叫做“因材施教”,也知道什么是“有教无类”,这些都是儒家的思想内容。《功夫熊猫》第二部中,有着东方血统的导演詹妮弗·余把一种独属于太极的以柔克刚、以慢克强的道家哲学带入到了影片的大战高潮中。从拳脚功夫到哲学内涵,这是中国功夫和武术在好莱坞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 奥运会、世博会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国内电影票房一再飙升,中国也以正面的、积极的、主力的形象一再出现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中。在艾默里奇的灾难大片《2012》中,在中国西藏的“卓明谷”所制造的“诺亚方舟”成为了全球最后的避难所。影片《2012》中,善良的中国母亲还拯救了主角一家人。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扮演着越来越正面、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地心引力》中,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甚至成为了拯救桑德拉·布洛克的“伊甸园”。试想一下,简直是永远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却需要中国人的援助,这在以往的好莱坞电影里几乎是不可能的情节。而在神舟飞船上,桑德拉·布洛克面对纯中文按键时的手足无措,似乎还让我们看到了“学好中国话,走遍宇宙都不怕”的意思。毫无疑问,中国形象的这种变化,来自于全世界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的认可。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