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于2003年放宽外国人投资政策,并建设了经济自由区。但建立10年来,入驻该自由区的外企却寥寥无几。专家分析,与周边国家更加优惠的入驻政策相比,韩国的招商引资政策杯水车薪,随之而来的便是外企对该地区管理专业性的质疑。
日前,韩国开发研究院(KDI)发布《经济特区政策评价及搞活经济区域发展方案》报告。数据显示,目前韩国共有8处经济自由区,总面积达488平方公里。其中,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区域仅为46.4平方公里,占整体面积的10.4%,仍有超过249平方公里的地块尚未破土动工。
韩政府建设此经济自由区的初衷是想借此吸引外企入驻,但数据显示,入驻这里的企业大部分为韩国本土企业,外企规模仅占6.9%。韩国产业通商部于2011年和今年8月份分批取消一部分地区划分为经济区,因此目前经济区面积达335.84平方公里。
韩国的市场可达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逊于大陆及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外企回避的主要原因。由于外企入驻条件苛刻,因此针对入驻后外国人的安置问题也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外国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等配套设施建设、又因经济区与大城市距离较远、文化生活差异、签证等问题也成为外企入驻的阻碍。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若让经济自由区尽快走入正轨,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对入驻条件等规则进行“大换血”,应将经济自由区变成放宽政策的实验窗口,拉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与此同时,将自由区内的部分地块设为尖端产业园区或外国人投资地区,推出吸引外企的刺激政策。
也有专家建议,应以香港为例,在该经济自由区内,当地政府实行本土企业与外企相辅相成的刺激政策。有关方面应与韩国代表性企业联合吸引外企,以大企入驻经济自由区牵引外企随之入驻,调动外企进入经济自由区的积极性。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