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怀揣对彼此的期望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韩中建交的基础是卢泰愚总统大力推进的北方政策。卢泰愚在1987年12月16日的总统选举中承诺,将推进北方政策,与当时的苏联、中国、东欧国家等共产主义国家建交,扩大韩国外交的行动范围,改善南北关系,建立统一的框架。也就是说,通过北方政策的成功,结束分裂,开启统一时代,将韩半岛培养成东亚的中心国家,而不是世界的边缘国家。
因为有国内条件支撑着卢泰愚,所以他的抱负并非是无视现实的妄想。
第一,民主化的开始。他于1987年发表了《六二九宣言》,从而与在野党达成协议,实行总统直选制度修宪,并于1988年2月实现政府和平换届。根据韩国宪法,他在1987年12月16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当选,1988年2月25日就任第13任总统后,逐步实现自由化和民主化之路。这提高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正面认识。
第二,经济成就。曾给人一种“贫穷国家”印象的韩国自1988年以后经济持续增长,并成为贸易大国,人均收入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使得国内经济濒临破产的苏联将韩国视为可以为其提供经济支持的国家之一,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则将韩国视为可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之一。
卢泰愚对北方政策的热情在1989年1月17日举行的新年记者招待会上便可知晓。他在加强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友邦合作的同时,决心“积极发展与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进而推进成熟统一环境的北方政策”。
继韩苏建交和与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后,韩国又与中国建交。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宣布建交,这是卢泰愚追求的北方政策最终目标。之后,他于9月27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会见了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和江泽民总书记。此后的30年里,两国关系在各方面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关系密切,韩国成为中国进口和出口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国家。从韩国的情况来看,对华出口占韩国GDP的10%左右,接近韩国出口总额的25%左右,超过对美、对日出口额总和。
回顾过去,在卢泰愚总统的5年任期内,韩国通过北方政策显示出整体外交关系的变化。外交范围扩大到过去难以想象的程度,韩国国民可以在世界所有地区自豪地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