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首尔艺术殿堂首席策展人李东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策展过程以及中韩艺术交流等谈到自身看法。
▲亚洲日报:您从成均馆大学儒学研究生院毕业,如何开始从事艺术策展方面的工作?
李东拲:我上高中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喜欢得不得了。虽然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靠书法毕竟难以糊口。朋友大都去证券公司工作,而我赶上艺术殿堂进行第二届公开招聘,现在已经在这里工作30年。待到艺术殿堂的美术馆开馆,负责书法博物馆策展的人都去了美术馆,那书法博物馆的展示谁来负责?我毛遂自荐。我虽然也练习过书法,但要真正从事专业工作,还需要深化学习提高自己,于是才到成均馆大学儒学研究生院,学习书法美学专业。
▲亚洲日报:您认为书法是什么?
李东拲:书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是框架。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字集内容与造型为一体,既有形象也有文本。追求形象化的是美术、是视觉艺术,追求内容的是诗歌是文学,书法把美术与文学融为一体。但西方艺术把书法划为实用设计,而不是单独的艺术门类。受到西方殖民文化影响,近百年来人们的观点不是书画同源,而是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诗歌是诗歌,分开了,这是误会。在有文字以前,如果需要记录一些重大的事情,会用符号用绘画来代替。在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其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形象符号经过演变最终成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
▲亚洲日报:现在人们连笔都很少用,说得也许有些夸张,您认为书法的未来在哪里?
李东拲:人类越是敲键盘,就越是接近于机器;只有用笔书写,才更像是人类,书写不会消失。现在笔记本、智能手机不也推出手写笔,有书写功能吗?放弃书写,人类就与机器无异。我认为区分人和机器的标准就是,人可以用笔书写,写得好或不好倒在其次。
▲亚洲日报:齐白石相关展示如何开始策划?过程中有无困难?在韩国反响如何?
李东拲:在进行“对话齐白石”展览前,“齐白石:从木匠到大师”最先开始在书法博物馆展出,那是2017年。事出偶然,我在同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前主任史瑞琳交谈中,他先提出来。这当然是我的荣幸,都没有请示领导当场就答应下来。2017年,是中韩建交25周年,也是中韩关系最困难的一年。从艺术方面来讲,中韩双方准备了很多艺术交流活动,最后几乎都被取消,“齐白石:从木匠到大师”是唯一一个按计划举办的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特命全权大使邱国洪、文在寅总统夫人金正淑女士、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等都来到现场,展览非常成功。
齐白石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谁都知道他的作品价值连城。展览展出了50件齐白石画作及书法、篆刻作品,内容涵盖了齐白石各时期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多种题材的作品,投保金额高达1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湖南省博物馆把那么多作品带来,这是双方紧密合作才能进行的,而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准备过程中当然有困难,有困难才显得更有意义。如果说文化艺术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齐白石作品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百年间,两国间其实没有进行大型文化艺术交流。韩国与中国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抗战胜利后,半岛又爆发战争,再之后两国因体制不同,文化艺术交流断绝。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大型艺术交流,“齐白石:从木匠到大师”应该是第一次。12月,当我拿着展览图录去见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的时候,吴为山表示自己创作的齐白石雕像也很多,并且正在准备齐白石相关的展览。无巧不成书。吴为山积极提议韩国方面先展示,就这样又促成了“对话齐白石”展览。
齐白石相关展览在韩国备受好评。大部分人都是在画册中见过齐白石的作品,亲眼见到原作而且还是这么多年佳作,那份感动是无法表达的。齐白石桃李满天下,他还有一位韩国徒弟——晴江金永基。
▲亚洲日报:韩国也出现过申润福、金弘道、张承业等伟大画家,韩国画与中国画相互间有何影响?
李东拲:所有文化都有发祥地,也有受其影响传播到的地区。早在魏晋时,中国画就传入朝鲜半岛。韩国画家学习中国画的内容与技法,并融合自身特点予以诠释形成韩国画风格。文字也是这样,韩国文字的诞生,原理方面也受到汉字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小篆统一文字。从小篆开始,汉字逐渐定型。训民正音笔画诞生过程中,就受到小篆的启发,把人口中说的话转化为文字。艺术就是要学习别人,然后融合创新。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先进文化消化多少。申润福、金弘道、张承业等也受到宋朝、元朝等绘画的影响,学习贯通然后自成一派。把同时期两国的画家作品放到一起比较,就会发现相似点与不同点。
▲亚洲日报:书法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楷书四大家、“苏黄米蔡”等名家,韩国也有金生、崔致远、李岩、金正喜等书法家。欧阳询、王羲之、赵孟頫等的字体甚至在韩国曾经流行过,怎么看中韩书法的相互影响?
李东拲:书法也是一样,汉字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欧阳询、王羲之、赵孟頫三人的书法,对朝鲜半岛的书法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统一新罗时代崇尚中国唐朝文化,诞生了如金生、崔致远等伟大的书法家。中国的书圣是王羲之,韩国的书圣则是金生。从新罗末期到高丽王朝,欧阳询的欧体流行四百年。再之后,赵孟頫的赵体于朝鲜王朝时期开始流行,安平大君的赵体造诣无与伦比。当时中国使臣来到韩国,带回去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安平大君的书法作品。
金正喜24岁时随父亲到中国,拜翁方纲、阮元为师。金正喜精研颜真卿、董其昌、欧阳询、翁方纲、阮元诸家,最终创出了格调高古的“秋史体”,对东亚书法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秋史体”影响了韩国几代书画家,同时,金正喜也是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使者。中韩书画作品流派众多,相互融会贯通又各具风格。
▲亚洲日报:1920开始,日本书法开始影响韩国。韩中日三国书法相互间有何影响?
李东拲:韩国称书法为书艺,日本称之为书道。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8月15日光复取得独立,这期间书法也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当时流行黄庭坚书法,日本人将之带入到朝鲜半岛,并通过当时在韩国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惺堂金敦熙开始流行。日本当时流行的另一种书法是受杨守敬影响,他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对近代日本书道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又来到半岛。韩中日的书法虽各有兴衰期,但影响是相互的,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 亚洲日报:艺术殿堂在促进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李东拲:从11月9日到12月29日,艺术殿堂书法博物馆举行“SACCalliFe 2019”书法庆典——“书法,新的诞生”,分为“法古创新”、“光与留白”、“无法的书法艺术”等组成部分,探讨韩国书法的现状与未来。
不久前,我带领五位韩国艺术家到山东省游历名胜古迹,泰山、黄河、孔庙……他们现在在创作作品,预计明年春天会在韩国展出。
此外,艺术殿堂与中国国家美术馆都认为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可中断,还签订三年合约,各带艺术家到对方那里持续进行交流展示。没有特殊问题的话,合约可自动延长。今年6月至8月,“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明年秋季,中国美术馆企划的20世纪中国书画相关展览将在艺术殿堂举办。就这样,一来一往,稳步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