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银偏重息差交易引发外汇市场不安

发稿时间 2013-02-27 10:53
(记者 张冰)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韩国的汇率变动性在亚洲10个主要经济体中最为明显,有分析指出,这与外资银行在韩的投资形态有直接关系。

27日,从韩国证券学会获悉,韩国开发研究院(KDI)前任研究员江东秀(音)近日发表一篇题为《外银分行的投资形态以及在外汇市场上的作用》的学术论文。

根据论文内容,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韩国国内银行深陷外汇借贷混乱局面,不少外资银行均以套息交易的方式进行投资。所谓套息交易是通过不同货币的利率差异谋利的一种交易方式,即借入低利率的货币而贷出高利率的货币。

当时,韩国基准年利率为5.25%,而美国的政策利息则不过2%。国内外利息差异以及现货与期货间的交易差异均让外资银行有机可乘,运用息差即可轻松获利。

金东修在文中指出,“外资银行分行偏向套息交易,使得流入韩国金融市场的外汇形成短期化的特征,这一结果导致外汇净流入不稳,汇率变动性加大”。

据悉,2008年,通过套息交易方式投资的外资银行所占比重达52.4%,2009年同比减少,降至39.3%。2011年,美国金融危机稍见好转,外资银行分行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比重达20.1%,而同一时间,韩国国内银行衍生商品交易比重仅为2.9%。

相关统计显示,在韩38家外资银行分行均曾通过美国、欧洲国家的衍生商品的息差交易方式获取利润。2007~2011年,美洲银行、摩根大通等美资银行的外汇交易中,通过衍生商品进行息差交易的比重占70~80%。这与巴黎银行等15家欧资银行有关交易的比率相当。

据KDI数据,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外资银行分行3个月之内回收短期外汇资金达261亿美元。在韩国需偿还228亿美元外汇资金的情况下,短期借贷突发性中断,使得韩元价值大幅降低38个百分点,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外汇危机。

2010年,韩国政府推出了着重加强远期外汇的管理制度。当年6月,新制度执行前,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的远期外汇限额比分别为50%和250%,次年则纷纷降至40%和200%。

朴槿惠新政府在国民公约中提出,为防止外汇过度进入与流出市场,将提高管理门槛。本月21日,总统职务交接委员会称,为缓解国际经济低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新政府还将侧重改善外汇健全性负担资金等制度。

业内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加强远期外汇管理,有利于降低汇率变动性,但同时也应适当考虑衍生金融商品实际需求者的利益”。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